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方式全解析:风冷、液冷与冷媒直冷的技术对比

2025-11-01

  一、新能源汽车为何需要热管理系统?

  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系统的热管理至关重要。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无法及时散热或温度控制不当,不仅会导致续航下降、性能衰减,甚至可能引发热失控、起火或爆炸等安全隐患。

  电池最佳工作温度通常保持在 20℃~40℃ 之间,而电芯之间的温差应控制在 5℃以内。当温差过大时,不同电芯的充放电速率不一致,容易造成电池老化不均、容量下降等问题。

  因此,高效的热管理系统不仅是保障安全的核心环节,更是影响整车性能、能耗与寿命的重要因素。目前行业主流冷却方式主要分为三种:风冷、液冷与冷媒直冷。

  二、风冷系统——成本低但散热能力有限

  风冷冷却系统是早期、也是比较经济的一种电池热管理方式。

  1、原理解析

  风冷系统以空气为传热介质,通过自然风或强制风机对电池组进行冷却。在寒冷气候下,系统可借助电加热膜进行简单预热,确保电池处于可工作温区。

  2、优点

  • 结构简单,制造与维护成本低;

  • 系统轻量化,对车身空间占用小;

  • 无需复杂液路管线,可靠性较高。

  2、缺点

  • 散热效率低,传热性能受外界温度影响显著;

  • 在高温或极寒环境下效率下降,难以满足高功率电池组需求;

  • 温度均匀性差,易造成电芯温差过大。

17571505531274251.jpg

  三、液冷系统——高性能与高成本并存的主流方案

  液冷系统(Liquid Cooling System)目前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的主流方案。通过冷却液在电池模组内部或底部循环流动,将热量带走,实现精准控温。

  1、原理解析

  系统内部布有冷却管路或冷板,冷却液在回路中流动,与电池接触换热。高温时液体带走热量,低温时则通过PTC加热器或热泵系统进行加热,使电池温度保持在理想范围内。

  2、优点

  • 传热效率高,冷却效果是风冷的数十倍;

  • 能精准控制温差,提高电池组一致性;

  • 适配BMS系统,可实现智能温控与热均衡;

  • 支持热泵一体化,实现加热与冷却双向调节。

  3、缺点

  • 系统复杂,制造成本高;

  • 需额外布置液管、泵、阀等部件,增加整车重量与体积;

  • 后期维护较繁琐,对密封性要求高。

  四、冷媒直冷系统——轻量化与高效率的平衡方案

  冷媒直冷(Refrigerant Direct Cooling)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中高端方案,它充分利用车辆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冷媒),直接为电池降温。

  1、原理解析

  冷媒通过电动压缩机、双蒸发器、冷凝器与膨胀阀构成封闭回路,制冷剂在电池冷板中蒸发吸热,实现直接降温。

  2、优点

  • 传热路径短,冷却速度快;

  • 系统集成度高,减少液体泄漏风险;

  • 模块可拆卸,维护成本低、便于更换;

  • 热响应快,可兼容整车空调系统。

  3、缺点

  • 系统无法直接加热,需要配套PTC或热泵加热装置;

  • 控制策略复杂,对制冷剂流量控制精度要求高。

  五、总结:液冷系统成为趋势,冷媒直冷或将快速普及

  综合来看,风冷以低成本取胜但性能有限,液冷具备最优的温控性能,而冷媒直冷在效率与成本之间达到了平衡。

  随着新能源汽车迈向更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时代,对电池温控的精度要求将持续提高。未来的热管理系统将趋向于:

  1、液冷与冷媒直冷混合架构;

  2、引入热泵与冷却液一体化控制;

  3、融合智能温控算法,实现自动能耗优化。

  广东芸海君蓝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液冷测试设备与热管理验证解决方案。旗下的高低温液冷测试机、压力脉冲测试台、氟利昂直冷测试机、冷却液循环测试系统等设备,能够精准模拟冷却液在-40℃~+85℃的冷热循环性能,助力车企与电池厂构建完善的热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