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如何散热?液冷与风冷散热方式全面解析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能量核心,其安全性与续航性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如何在高温天气和电池充放电发热时保持安全,在低温条件下维持充足续航,是电池厂商和整车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动力电池散热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正是保障车辆稳定运行的核心环节之一。
一、为什么电动汽车电池需要散热?
动力电池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尤其在高倍率充放电、快充、爬坡、加速等高功率工况下,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活跃,电解液温度迅速上升。如果热量无法及时导出,电池包温度将快速攀升。
锂离子电池通常采用非水溶液电解质,这类电解质虽然具有能量密度高、电压输出稳定等优势,但同时易燃、易挥发。当电池温度超过60℃时,电解液稳定性下降,极易诱发热失控反应,导致冒烟、起火甚至爆炸。因此,建立高效的散热与温控系统,是电池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二、电池散热的两大方式:主动与被动
根据是否有外部能量参与散热,电池热管理系统可分为被动散热与主动散热两类。
1、被动散热系统
依靠自然对流或结构设计散热,成本低、结构简单,但热量排出效率有限,主要用于功率密度较低、热量较少的场景,如部分电动两轮车或低速电动车。
2、主动散热系统
通过冷却液、风扇、压缩机等主动介入散热,结构更复杂但控制精度高、温度均匀性好,适用于乘用车、客车及储能系统。主动系统可在高负载或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电池温度处于理想范围。
三、不同传热介质的散热效果对比:风冷 vs 液冷
1. 风冷系统(Air Cooling)
风冷以空气为传热介质,通过鼓风机将气流引入电池模组表面,带走热量。其主要优点包括:
• 结构简单、质量轻;
• 维护成本低;
• 可在出现气体泄漏时实现良好通风。
但风冷的换热系数低,冷却速度慢,难以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精确温控。目前仍常见于部分电动大巴、低速电动车等应用中。
2. 液冷系统
液冷系统采用冷却液(水乙二醇混合液或绝缘冷媒等)在电池内部或周围循环流动,实现高效散热。
其优势显著:
• 与电池壁面换热系数高,散热效率优;
• 能有效抑制电芯温差,保证整包温度均衡;
• 支持加热与冷却双向调节,满足冬季低温工况。
劣势在于系统复杂,需具备良好的密封性与可靠的液路设计,否则可能引发泄漏风险。但对于乘用车、储能系统、高功率动力电池包而言,液冷方案已成为主流选择。

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关键传感与监控
高效散热不仅依赖冷却介质,还离不开温度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在电池包内部,通常布置多个温度传感器,位置包括:
• 空气进出口;
• 电池包中部及热量聚集区域;
• 电池模块最热与最冷位置。
这些传感器数据会实时传输至BMS(电池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算法控制冷却液流量、风机转速或制冷功率,确保电池运行在安全温区内。
五、电池隔膜与电解液的协同安全作用
除了外部散热系统,电芯内部材料的安全性同样关键。
1、电池隔膜:将正负极隔开,防止短路,同时允许离子自由通过。高性能隔膜具备优良的热稳定性与耐收缩性,能在热应力下保持完整结构。
2、电解液:负责离子传导,其组成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电池的热安全。通过添加阻燃剂、优化溶剂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热失控风险。
当电池温度过高(>300℃)时,即便隔膜不熔化,电解液也可能与电极发生剧烈化学反应,释放大量气体,形成内部高压甚至爆炸。因此,从材料安全到热管理系统的全链路控制,都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
六、液冷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测试验证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持续提升,液冷系统正向集成化、智能化、可变流量控制方向发展。
例如,采用双通道液冷板设计、智能温控阀切换、多区温度自适应算法等技术,实现高效温差管理与能耗优化。
在实际研发与验证过程中,液冷系统需经过多项性能测试,包括:
• 流量与压力特性试验;
• 高低温循环与热疲劳试验;
• 系统密封与耐压试验;
• 控温精度与响应速度验证。
这些测试通常由高低温液冷测试机等专业设备完成,可模拟车辆在极端气候下的运行状态,对液冷回路的热平衡、控温稳定性进行精确评估。
七、结语:液冷散热已成动力电池热管理主流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需求的提升和电芯能量密度的增加,传统风冷系统已难以满足高性能电池的热管理要求。液冷系统凭借高效、精准、稳定的温控性能,成为主流趋势。
广东芸海君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电池热管理测试设备研发,推出多款高低温液冷测试机、直冷测试机、冷却液循环试验系统,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包、储能电池模组等领域,助力客户实现热管理系统的验证、优化与安全提升。
